極目新聞記者 柯稱
通訊員 劉佳兆 簡穎
海報制作 朱睿怡
“袁老師,謝謝您的悉心指導,我很喜歡現在的專業,對大學生活充滿期待……”前不久,武漢大學附屬中學教務處副主任、思想政治教師袁潤強,收到2021屆高三畢業生、現就讀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安專業的邵同學發來的信息。
這條信息,將袁潤強的思緒拉回到陪這屆學生備戰新高考的日子。袁潤強翻出抽屜里的2021屆高三畢業紀念冊,卷首語上是他執筆的《致二〇二一屆畢業生的一封信》。信中寫道:“全12種組合、行政班與教學班、走班考試與等級賦分……從無到有、從少到多,從沒有成例可循到逐步摸索出適合我們的教學路徑。你和每一位老師一樣,都是改革的先行者、創新的探路人?!?
致畢業生的一封信
這屆師生,確實是先行者。對于袁潤強來說,更是終生難忘的一屆——2018年,當時34歲的袁潤強被任命為年級主任,不久后便要負責帶湖北省新高考改革的首屆高一年級。他暗下決心,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,拼盡全力為新高考護航。
不分文理,如何選科?走班教學,如何管理?自主建構,如何引導?雙軌班型,如何量化?任何改革都會面臨許多挑戰和不確定性。袁潤強組織老師們到改革先行區調研,研究湖北省高考改革政策,僅高一期間就組織了十多次家校通氣會、新高考宣講會和專家講座。
袁潤強在輔導學生
高一下學期,武大附中正式實行選課走班,開創“行政班+教學班”雙軌班型。新高考可選擇的學科組合多達12種,有老師提出為了便于管理和教學,要避免一些“冷門組合”出現。但袁潤強征詢過大多數老師意見后提出,要充分尊重學生和家長的選擇,絕不輕易堵死學生未來可能走的路,只要有一個人選,這種組合就要保障。最終,該校12種選科組合全部開齊,其中最少的“化、史、地”組合僅有兩名學生,這在武漢各所高中里十分少見。
語數外在行政班上課,上其他課要拿著書去對應的教室,7個班350多名學生走動起來,對于年級主任來說是很大的挑戰。有的老師不適應,有的學生不配合,有的家長頻繁想給孩子調科目……剛開始,袁潤強也有些焦頭爛額,幾乎犧牲了所有課余時間給各方做工作,協調教學安排。
到了高二上學期,具有武大附中特色的教學改革基本成型,獲得各方認可,但袁潤強的工作一刻也停不下來。哪怕是孩子剛出生,袁潤強一天陪產假也沒有請,甚至連正常下班時間都不能保證。他說:“自己的孩子哪有不牽掛的,可學校里還有這么多孩子要操心,他們的時間耽誤不起?!?
袁潤強在表演詩歌朗誦
三年下來,袁潤強要操心的事太多:自己的德育課程怎樣適應新要求?平時考試時未選考學生如何自習?如何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?高考前怎樣給學生減壓?高考改為三天怎樣安排保障措施?高考后如何對老師進行填報志愿指導的培訓?袁潤強唯有更努力地去工作,一項項地去摸索。
三年之后,這屆學生也讓袁潤強倍感欣慰:2021年高考整體成績穩中有升,多人被華中科技大學、中山大學、廈門大學、重慶大學、四川大學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重點高校錄取,德語、法語、西班牙語種學生的錄取也是捷報頻傳。
從教十二年,袁潤強收獲了市區優秀教師、優秀班主任、優秀共產黨員,洪山區“四有教師”等榮譽,但他說,最讓自己高興的是收到畢業生報喜的消息。